專欄文章

學習欣賞自己

自我價值的低落多數源自於對自己不夠充分的了解,困難看見自己的優劣勢,但若能從根本來探索與了解自己,或許我們可以更清楚地發掘自己擅長且精熟的,進而強化鞏固其優勢。

無臉男的內心獨白:「我只是想要被喜歡。」

我們不一定要在所有人面前把面具卸下,因為面具確實有它存在的意義,它讓我們可以在關係建立初期確保自己是安全的、不會受傷的,
但若這副面具隨著關係逐漸深化仍無法拿下,則可能會讓自己開始過度壓抑情緒、漸漸失去自己,即使身邊圍繞著很多人,但仍覺得孤獨…….

蘇菲教我們的那些事

擁有一段被好好接納、好好對待的關係,可以讓我們開始有一點力氣與勇氣面對那些持續尚存的黑洞,在關係裡找到自己存在的意義。
若你身邊暫時沒有這樣的關係,或許可以選擇踏入諮商空間,為自己創造一個被好好聽見跟理解的機會。

關於「為他人著想」

釐清「為他人著想」的出發點是「心甘情願」還是「有所期待」,且為對方著想的同時,也要為自己著想。

看見人際環境帶來的影響

如果無法脫離讓人焦慮、難受的環境,可以思考要怎麼降低與這環境間的互動,嘗試拉開距離,增加界線。而如果有些環境是可以帶來好的影響,那不妨積極主動地去拉近、維繫這些關係

聊天以及心理諮商

如果諮商就像找個朋友聊聊,那麼或許這個必要性是需要質疑的,但諮商真的就如上述所說,像是一個舒服的聊天行程嗎?

給想踏進諮商室的你:慢慢來,真的比較快

那個不舒服縱使未被提及,卻會像是背景音一樣,變化在生活的周遭,只是我們有沒有覺察到而已。

別讓忽視的感受,造成真正的傷害

「必須顧全大局」的信念枷鎖,有可能會長期忽略自己的感受,成為隱患。

氣話

在一次的爭吵中,先生脱口而出:誰知道你平時帶小孩的時候是不是也在追劇,太太心中的怒氣和委屈就像火山爆發一發不可收拾⋯⋯

生活吃掉了甚麼

「心理師,我覺得我先生有超級多問題……」
「心理師,我太太總是有許多不滿,他看我甚麼都不順眼……」

Honeymoon、Babymoon…我們需要好關係

最近常聽到的一個新詞(應該也不是最近了,但在我生孩子的那時並沒有 ^^), babymoon意旨在孩子出生前夫妻倆的小旅行,有點仿效honeymoon的概念,為人生新的階段做預備…

無法找到任何內容

Sorry, no posts matched your criteria

無法找到任何內容

Sorry, no posts matched your criteria

認識「Burnout」

想要有效處理這種心累的狀態,首先我們需要對「Burnout」有正確的認識:
1.這是一種長期壓力累積的狀態
2.時間不會治癒「Burnout」的狀態,壓抑也不會使狀況變好

「身」藏的那片海洋

身體像是海洋一般,在你生氣、憤怒時,為你帶來洶湧的能量;焦躁不安時,又恍若暗流湧動,而當你感受到平靜時,這片身體的海洋,也正起伏著溫柔的浪潮。

陪伴好難,也好重要

有時出於好意想幫忙解決問題,或是急切地想讓對方擺脫負面情緒,人們很容易在這種狀態下給出建議。其實,身處負面情緒中的人,最需要的不是建議,而是被理解的感覺。

Z世代”爛在床上” (Bed Rotting)流行現象

” 爛在床上”是指是指在非睡眠時間,人還是待在床上,待在床上是個人自主選擇,而不是因為生病而不得不整日躺床。在床上完成所有的事情,吃飯、滑手機、看電視、和他人互動,躺在床上一整天,把所有要做的事情,都在床上完成。

想要自我照顧,不妨先從照顧身體開始吧!

壓力不只是帶來情緒以及心理上的困擾,有時也會連帶影響著我們的身體,致使身體透過各種的訊號,如:胸悶、心悸、腸胃不適等症狀來發出警告。身體與心理便是這樣緊密地影響與交織,共同運作起我們的日常。也因此,照顧好身體,也往往能連帶為我們的心理帶來正向的影響!

傾聽身體的訊息:找回身心的連結

其實,你的身體或許知道答案。透過覺察身體的訊息,可以幫助我們更理解自己的情緒、需求以及反應。當我們專注於身體的感受時,可以讓我們更靠近當下的經驗,進而發現隱藏在身體背後的訊息。

好情緒VS壞情緒,都是我們的情緒

關於情緒,我們經常用「正向情緒」、「負向情緒」的方式來區分,並認為人類能夠追求身心健康的途徑,辨識增加並維持正向情緒,而負向情緒越少越好,就算出現了也要學習快點甩開它。但這其實是一個很難察覺的陷阱。

先”接納”再學習”管理”

當談到對「情緒管理」的印象時,最常出現的回答是要保持平常心、不要情緒起伏這麼大、不要被情緒帶著走、希能盡快平復情緒等,總歸來說聽起來情緒像是個容易失控並帶來麻煩的壞傢伙,但事實真是如此嗎?

學習欣賞自己

自我價值的低落多數源自於對自己不夠充分的了解,困難看見自己的優劣勢,但若能從根本來探索與了解自己,或許我們可以更清楚地發掘自己擅長且精熟的,進而強化鞏固其優勢。

無臉男的內心獨白:「我只是想要被喜歡。」

我們不一定要在所有人面前把面具卸下,因為面具確實有它存在的意義,它讓我們可以在關係建立初期確保自己是安全的、不會受傷的,
但若這副面具隨著關係逐漸深化仍無法拿下,則可能會讓自己開始過度壓抑情緒、漸漸失去自己,即使身邊圍繞著很多人,但仍覺得孤獨…….

蘇菲教我們的那些事

擁有一段被好好接納、好好對待的關係,可以讓我們開始有一點力氣與勇氣面對那些持續尚存的黑洞,在關係裡找到自己存在的意義。
若你身邊暫時沒有這樣的關係,或許可以選擇踏入諮商空間,為自己創造一個被好好聽見跟理解的機會。

關於「為他人著想」

釐清「為他人著想」的出發點是「心甘情願」還是「有所期待」,且為對方著想的同時,也要為自己著想。

看見人際環境帶來的影響

如果無法脫離讓人焦慮、難受的環境,可以思考要怎麼降低與這環境間的互動,嘗試拉開距離,增加界線。而如果有些環境是可以帶來好的影響,那不妨積極主動地去拉近、維繫這些關係

聊天以及心理諮商

如果諮商就像找個朋友聊聊,那麼或許這個必要性是需要質疑的,但諮商真的就如上述所說,像是一個舒服的聊天行程嗎?

給想踏進諮商室的你:慢慢來,真的比較快

那個不舒服縱使未被提及,卻會像是背景音一樣,變化在生活的周遭,只是我們有沒有覺察到而已。

別讓忽視的感受,造成真正的傷害

「必須顧全大局」的信念枷鎖,有可能會長期忽略自己的感受,成為隱患。

氣話

在一次的爭吵中,先生脱口而出:誰知道你平時帶小孩的時候是不是也在追劇,太太心中的怒氣和委屈就像火山爆發一發不可收拾⋯⋯

生活吃掉了甚麼

「心理師,我覺得我先生有超級多問題……」
「心理師,我太太總是有許多不滿,他看我甚麼都不順眼……」

Honeymoon、Babymoon…我們需要好關係

最近常聽到的一個新詞(應該也不是最近了,但在我生孩子的那時並沒有 ^^), babymoon意旨在孩子出生前夫妻倆的小旅行,有點仿效honeymoon的概念,為人生新的階段做預備…

無法找到任何內容

Sorry, no posts matched your criteria

無法找到任何內容

Sorry, no posts matched your criteria

認識「Burnout」

想要有效處理這種心累的狀態,首先我們需要對「Burnout」有正確的認識:
1.這是一種長期壓力累積的狀態
2.時間不會治癒「Burnout」的狀態,壓抑也不會使狀況變好

「身」藏的那片海洋

身體像是海洋一般,在你生氣、憤怒時,為你帶來洶湧的能量;焦躁不安時,又恍若暗流湧動,而當你感受到平靜時,這片身體的海洋,也正起伏著溫柔的浪潮。

陪伴好難,也好重要

有時出於好意想幫忙解決問題,或是急切地想讓對方擺脫負面情緒,人們很容易在這種狀態下給出建議。其實,身處負面情緒中的人,最需要的不是建議,而是被理解的感覺。

Z世代”爛在床上” (Bed Rotting)流行現象

” 爛在床上”是指是指在非睡眠時間,人還是待在床上,待在床上是個人自主選擇,而不是因為生病而不得不整日躺床。在床上完成所有的事情,吃飯、滑手機、看電視、和他人互動,躺在床上一整天,把所有要做的事情,都在床上完成。

想要自我照顧,不妨先從照顧身體開始吧!

壓力不只是帶來情緒以及心理上的困擾,有時也會連帶影響著我們的身體,致使身體透過各種的訊號,如:胸悶、心悸、腸胃不適等症狀來發出警告。身體與心理便是這樣緊密地影響與交織,共同運作起我們的日常。也因此,照顧好身體,也往往能連帶為我們的心理帶來正向的影響!

傾聽身體的訊息:找回身心的連結

其實,你的身體或許知道答案。透過覺察身體的訊息,可以幫助我們更理解自己的情緒、需求以及反應。當我們專注於身體的感受時,可以讓我們更靠近當下的經驗,進而發現隱藏在身體背後的訊息。

好情緒VS壞情緒,都是我們的情緒

關於情緒,我們經常用「正向情緒」、「負向情緒」的方式來區分,並認為人類能夠追求身心健康的途徑,辨識增加並維持正向情緒,而負向情緒越少越好,就算出現了也要學習快點甩開它。但這其實是一個很難察覺的陷阱。

先”接納”再學習”管理”

當談到對「情緒管理」的印象時,最常出現的回答是要保持平常心、不要情緒起伏這麼大、不要被情緒帶著走、希能盡快平復情緒等,總歸來說聽起來情緒像是個容易失控並帶來麻煩的壞傢伙,但事實真是如此嗎?

© Copyright - 依懷心理諮商所
- design by Morcept
預約諮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