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文章

從《自我的追尋》看為他人而活的自己

當我們看見「為他人而活的自己」時,並非要把它刪除,它的存在讓你可以好好愛人;但同時我們也需要「為自己而活」,在關係中練習被愛、被照顧。

一起長大

人們擁有從正向經驗中累積出安全感與信心的能力,同時也擁有從負向經驗中淬鍊出意義與勇氣的能力。
不需要太用力,不需要太勉強,因為這是你的故事,你可以用自己的步調與方式來靠近。

生活目標

對你來說,生活中重要的事情是什麼呢?關注自己,回應自己的心願,即使是不足為外人道的小事,都值得我們為了自己而承諾。
也許,今天就是開始一個新目標的好日子。

倒著長

你是不是也感覺到自己正在經歷某種難以形容的轉變?可能過去所依靠的形象、生活方式、價值觀都不再適合了,而新的生命骨架還沒誕生。
每一個人的過程都是獨一無二,無從參照的,過程中的複雜心情、躊躇、猶豫、擺盪,有時不太好受。如果你願意,讓心理師跟你一起走這一段路吧。

關於自我成長

所有的成長都要能夠「落地」──在每個你需要的時刻,能夠調動自己的內、外在資源與力量來因應。
因此,當你熟悉自己的成長後,可以適時為自己創造一些儀式感,提醒自己,此時此刻的自己,已經是更有力量的狀態!

從《快轉人生》看生存焦慮

我們無法避免生存焦慮的發生,它的存在可以確保生活的穩定、安全,但當它過度蔓延時,則可能因為過度擔憂,而讓生活失去平衡。
當我們能練習接納生存焦慮是自己的一部分,適度的允許生活中的意外或非預期發生時,不太快想把它消除時,才有機會偶爾停下來看看日常的風景。

冒牌者效應:無法停止的自我懷疑

冒牌者效應不是一個需要被「解決」或「消除」的問題,而是一個讓我們學習如何靠近那個還無法完全接納的自己。
當我們願意與這個部分共處,慢慢地,我們將能在不完美中,依然感受到自己的價值。

過往必然刻下痕跡,但不代表從此無能為力

探索和處理過往經驗的過程,我們永遠可以選擇並尊重自己想要的步調和深度。尤其當我們需要碰觸的是有關創傷的過去,更需要關心和留意談話當下,自己的身體感覺和情緒狀態。
請記得在這條路上,你是最重要的。

伴侶,人生風景的旅伴

一個人的生命旅程可以很豐富精彩,而多了伴侶的參與,就像是增添各種不確定性─你無法任性地自由選擇下一個路口要往哪走,因為伴侶的意見想法也很重要,有時需要討論,甚至雙方爭執才能決定。
在這樣的過程裡,我們可能錯失一些路途的景致,但也可能,多了很多自己一個人無法經驗到的風景。

婚姻中容易疏忽的部分

其實幸福婚姻的構成基礎,並非不會發生衝突、不會對另一半感到不耐煩,而在於衝突發生後,彼此是否能夠負起自己在關係中疏忽的責任,並願意以積極的角度去理解對方的想法與感受。

找到愛情中的「使用說明書」

在伴侶關係中,試著表達我們的需求和想法,告訴對方自己行為背後的原因和考量,減少多餘的猜測,就能幫助在關係中雙方更真實地溝通。

相愛容易相處難

相愛是故事的開始,劇情發展在平淡的生活中學習可及性、回應性與投入性,簡言之,即當我需要你時,你在。

關係之前人人平等

不管是怎樣的伴侶,走進諮商室裡所談的都很像,
不管外在的條件有多少的差異,走到內心世界,每個人的需求都是一樣的。

從「不夠善良的我們」談關係中「選擇的自由」

真的只能「將就忍耐,直到太糟糕了,大不了離婚」嗎?如果做不做選擇,最後只有一種結局,那麼一個人就不是真正擁有選擇的自由。

《煮咖哩看見美味關係》—不將就的幸福秘方

很多時候,兩人的各個層面,沒能像咖哩中豐富的食材一樣,在生命還沒有加給我們太多重擔時,便慢慢地煎香、燉煮,讓各樣食材漸次熬出甘甜、煮出鬆軟,讓多種滋味逐漸產生層次、慢慢調和。

遇見一個人

不知道你是否曾經想過?如果不曾遇見那個他/她,你的生活又會是什麼樣的味道呢?

家庭中的愛與礙

我們在原生家庭開啟自己生命的故事,也在一次次的選擇中撰寫故事的篇章。
透過覺察與努力,這篇關於家庭的故事,相信能在愛與礙之間找到平衡,而有了動人的章節。

年味的酸甜苦辣

家的感覺讓人五味雜陳,有時家人的親密讓我們得到歸屬,知道永遠有家這個避風港,也有時必須面對家人之間的情緒或過度的關心,既想逃離卻又無法完全割捨。

讓「分離」不「焦慮」

面對孩子在不同階段的分離焦慮,往往因我們工作生活的忙碌而未能正面回應,總是認為孩子長大了、成熟了、時間到了就會知道是怎麼一回事,但這過程對孩子來說卻是煎熬且不安的,同時也可能強烈地影響孩子在校的生活適應、課業學習與人際關係。

傷痛

往往諮商室裡的都是受傷的靈魂,這些傷不管來自善意、惡意,同樣需要被看到,被療癒。每個善意都不一定完美,每個善意有時也需要修正。

隱藏在「平等」背後

我在教養的過程中接觸許多的理論和方法,在阿德勒親師暨生活教練的訓練中,練習許多的理論和技術,著實幫助良多。簡單介紹阿德勒精神提倡的家庭氣氛有5E5R…

看見孩子的情緒求救訊號:老師如何辨識憂鬱與自殺風險?

雖然憂鬱症、自傷與自殺念頭的議題無疑需要專業人員的介入與治療,但若一線教師能在日常的課堂與生活互動中,敏銳察覺孩子初期的情緒變化與警訊,並適時通報、串聯相關資源,那麼我們就有機會在危機發生之前,為孩子撐起一張有力的保護網。

真正保護孩子不只教「紅綠燈」!身體界線討論的新思維

當孩子真的相信身邊一定有一個人,不管怎樣都會相信著她、保護著她,相信自己總會有個靠山。
孩子的警覺意識和自我保護機制,就會在危機時更有可能的展現出來!

你是酸民父母嗎?

教養像一場馬拉松,是需要適時地調整與修正的,身為父母的我們可以隨時地內省自己的教養方式,選擇適合且具彈性的教養模式,幫助自己也成為有智慧的父母。

對孩子說「沒什麼好怕的」所隱藏的殺傷力

「沒什麼好怕的。」鼓勵孩子探索新事物時,我們總是這麼說。
但這句話裡,卻隱藏著看不見的殺傷力……

討論親職問題前你需要甚麼?

父母要組成有默契的團隊,需要能覺察隨著年紀、角色的變化,自己與伴侶內心狀態和需求上的轉變,了解自己、了解彼此,才可以讓事半功倍。

我的成功經驗不一定會成為你的

「我教你,你就把東西分門別類放好……這很簡單啊……」「你為甚麼不先計畫一下,總是要臨時抱佛腳……」…

情緒斷裂是怎麼一回事?

你也有情緒一秒墜落的經驗嗎?總覺得自己好像「有毛病」,卻又好難控制自己的情緒,或許你身上也有一些「創傷反應」……

期待的重量,是否也把你壓垮了

開始學習在高標準和自我關懷之間找到平衡點變得至關重要。這不僅有利於個人成長,也能為家庭帶來更多的溫暖和理解。

腦筋急轉彎2:「阿廢」的使用說明書

雖然不去做任何事情好像短時間可以輕鬆一點,但長期下來會變成惡性循環,讓我們一直處在低落的情緒裡。
所以,很重要的是陪伴孩子去嘗試一些,可以讓行為「活起來」方法。像是先在生活中先找出一些簡單有控制感的事情、盡可能協助孩子維持日常的例行作息等等。

召喚自己的快樂

快樂清單提醒著我們可以嘗試為自己爭取快樂─規劃行程,去見想見的人、好好靜下心來讀想看的書…等。有些快樂或許是不期而遇,但更多的時候,我們能為自己召喚快樂。

關於負面想法

透過練習,我們能夠在無可避免又出現負面想法時,適時的中斷想法喚起負面感受的連結,而當我們能夠產生不同的感受,這個負面想法對我們的威脅也會逐漸減少,我們就能一點一點拿回掌控權。

腦筋急轉彎

我們腦中究竟是什麼情緒獲得主導權,終究是一個累積而來的過程,而這就代表著它有著在未來能被改變的可能。

一窺腦中的小劇場:情緒啊,你想說些什麼?

情緒是我們與生俱來的天賦,也為我們帶來重要的感受。生命中那些最重要、最有意義的時刻,絕對少不了情緒參與其中。

好好「說再見」

我們都希望投入一段關係,無論是家人、伴侶、朋友,在關係中感到被愛、被支持以及被重視。但卻很少人告訴我們,當一段關係結束時,應該要怎麼說再見?

從《自我的追尋》看為他人而活的自己

當我們看見「為他人而活的自己」時,並非要把它刪除,它的存在讓你可以好好愛人;但同時我們也需要「為自己而活」,在關係中練習被愛、被照顧。

一起長大

人們擁有從正向經驗中累積出安全感與信心的能力,同時也擁有從負向經驗中淬鍊出意義與勇氣的能力。
不需要太用力,不需要太勉強,因為這是你的故事,你可以用自己的步調與方式來靠近。

生活目標

對你來說,生活中重要的事情是什麼呢?關注自己,回應自己的心願,即使是不足為外人道的小事,都值得我們為了自己而承諾。
也許,今天就是開始一個新目標的好日子。

倒著長

你是不是也感覺到自己正在經歷某種難以形容的轉變?可能過去所依靠的形象、生活方式、價值觀都不再適合了,而新的生命骨架還沒誕生。
每一個人的過程都是獨一無二,無從參照的,過程中的複雜心情、躊躇、猶豫、擺盪,有時不太好受。如果你願意,讓心理師跟你一起走這一段路吧。

關於自我成長

所有的成長都要能夠「落地」──在每個你需要的時刻,能夠調動自己的內、外在資源與力量來因應。
因此,當你熟悉自己的成長後,可以適時為自己創造一些儀式感,提醒自己,此時此刻的自己,已經是更有力量的狀態!

從《快轉人生》看生存焦慮

我們無法避免生存焦慮的發生,它的存在可以確保生活的穩定、安全,但當它過度蔓延時,則可能因為過度擔憂,而讓生活失去平衡。
當我們能練習接納生存焦慮是自己的一部分,適度的允許生活中的意外或非預期發生時,不太快想把它消除時,才有機會偶爾停下來看看日常的風景。

冒牌者效應:無法停止的自我懷疑

冒牌者效應不是一個需要被「解決」或「消除」的問題,而是一個讓我們學習如何靠近那個還無法完全接納的自己。
當我們願意與這個部分共處,慢慢地,我們將能在不完美中,依然感受到自己的價值。

過往必然刻下痕跡,但不代表從此無能為力

探索和處理過往經驗的過程,我們永遠可以選擇並尊重自己想要的步調和深度。尤其當我們需要碰觸的是有關創傷的過去,更需要關心和留意談話當下,自己的身體感覺和情緒狀態。
請記得在這條路上,你是最重要的。

伴侶,人生風景的旅伴

一個人的生命旅程可以很豐富精彩,而多了伴侶的參與,就像是增添各種不確定性─你無法任性地自由選擇下一個路口要往哪走,因為伴侶的意見想法也很重要,有時需要討論,甚至雙方爭執才能決定。
在這樣的過程裡,我們可能錯失一些路途的景致,但也可能,多了很多自己一個人無法經驗到的風景。

婚姻中容易疏忽的部分

其實幸福婚姻的構成基礎,並非不會發生衝突、不會對另一半感到不耐煩,而在於衝突發生後,彼此是否能夠負起自己在關係中疏忽的責任,並願意以積極的角度去理解對方的想法與感受。

找到愛情中的「使用說明書」

在伴侶關係中,試著表達我們的需求和想法,告訴對方自己行為背後的原因和考量,減少多餘的猜測,就能幫助在關係中雙方更真實地溝通。

相愛容易相處難

相愛是故事的開始,劇情發展在平淡的生活中學習可及性、回應性與投入性,簡言之,即當我需要你時,你在。

關係之前人人平等

不管是怎樣的伴侶,走進諮商室裡所談的都很像,
不管外在的條件有多少的差異,走到內心世界,每個人的需求都是一樣的。

從「不夠善良的我們」談關係中「選擇的自由」

真的只能「將就忍耐,直到太糟糕了,大不了離婚」嗎?如果做不做選擇,最後只有一種結局,那麼一個人就不是真正擁有選擇的自由。

《煮咖哩看見美味關係》—不將就的幸福秘方

很多時候,兩人的各個層面,沒能像咖哩中豐富的食材一樣,在生命還沒有加給我們太多重擔時,便慢慢地煎香、燉煮,讓各樣食材漸次熬出甘甜、煮出鬆軟,讓多種滋味逐漸產生層次、慢慢調和。

遇見一個人

不知道你是否曾經想過?如果不曾遇見那個他/她,你的生活又會是什麼樣的味道呢?

家庭中的愛與礙

我們在原生家庭開啟自己生命的故事,也在一次次的選擇中撰寫故事的篇章。
透過覺察與努力,這篇關於家庭的故事,相信能在愛與礙之間找到平衡,而有了動人的章節。

年味的酸甜苦辣

家的感覺讓人五味雜陳,有時家人的親密讓我們得到歸屬,知道永遠有家這個避風港,也有時必須面對家人之間的情緒或過度的關心,既想逃離卻又無法完全割捨。

讓「分離」不「焦慮」

面對孩子在不同階段的分離焦慮,往往因我們工作生活的忙碌而未能正面回應,總是認為孩子長大了、成熟了、時間到了就會知道是怎麼一回事,但這過程對孩子來說卻是煎熬且不安的,同時也可能強烈地影響孩子在校的生活適應、課業學習與人際關係。

傷痛

往往諮商室裡的都是受傷的靈魂,這些傷不管來自善意、惡意,同樣需要被看到,被療癒。每個善意都不一定完美,每個善意有時也需要修正。

隱藏在「平等」背後

我在教養的過程中接觸許多的理論和方法,在阿德勒親師暨生活教練的訓練中,練習許多的理論和技術,著實幫助良多。簡單介紹阿德勒精神提倡的家庭氣氛有5E5R…

看見孩子的情緒求救訊號:老師如何辨識憂鬱與自殺風險?

雖然憂鬱症、自傷與自殺念頭的議題無疑需要專業人員的介入與治療,但若一線教師能在日常的課堂與生活互動中,敏銳察覺孩子初期的情緒變化與警訊,並適時通報、串聯相關資源,那麼我們就有機會在危機發生之前,為孩子撐起一張有力的保護網。

真正保護孩子不只教「紅綠燈」!身體界線討論的新思維

當孩子真的相信身邊一定有一個人,不管怎樣都會相信著她、保護著她,相信自己總會有個靠山。
孩子的警覺意識和自我保護機制,就會在危機時更有可能的展現出來!

你是酸民父母嗎?

教養像一場馬拉松,是需要適時地調整與修正的,身為父母的我們可以隨時地內省自己的教養方式,選擇適合且具彈性的教養模式,幫助自己也成為有智慧的父母。

對孩子說「沒什麼好怕的」所隱藏的殺傷力

「沒什麼好怕的。」鼓勵孩子探索新事物時,我們總是這麼說。
但這句話裡,卻隱藏著看不見的殺傷力……

討論親職問題前你需要甚麼?

父母要組成有默契的團隊,需要能覺察隨著年紀、角色的變化,自己與伴侶內心狀態和需求上的轉變,了解自己、了解彼此,才可以讓事半功倍。

我的成功經驗不一定會成為你的

「我教你,你就把東西分門別類放好……這很簡單啊……」「你為甚麼不先計畫一下,總是要臨時抱佛腳……」…

情緒斷裂是怎麼一回事?

你也有情緒一秒墜落的經驗嗎?總覺得自己好像「有毛病」,卻又好難控制自己的情緒,或許你身上也有一些「創傷反應」……

期待的重量,是否也把你壓垮了

開始學習在高標準和自我關懷之間找到平衡點變得至關重要。這不僅有利於個人成長,也能為家庭帶來更多的溫暖和理解。

腦筋急轉彎2:「阿廢」的使用說明書

雖然不去做任何事情好像短時間可以輕鬆一點,但長期下來會變成惡性循環,讓我們一直處在低落的情緒裡。
所以,很重要的是陪伴孩子去嘗試一些,可以讓行為「活起來」方法。像是先在生活中先找出一些簡單有控制感的事情、盡可能協助孩子維持日常的例行作息等等。

召喚自己的快樂

快樂清單提醒著我們可以嘗試為自己爭取快樂─規劃行程,去見想見的人、好好靜下心來讀想看的書…等。有些快樂或許是不期而遇,但更多的時候,我們能為自己召喚快樂。

關於負面想法

透過練習,我們能夠在無可避免又出現負面想法時,適時的中斷想法喚起負面感受的連結,而當我們能夠產生不同的感受,這個負面想法對我們的威脅也會逐漸減少,我們就能一點一點拿回掌控權。

腦筋急轉彎

我們腦中究竟是什麼情緒獲得主導權,終究是一個累積而來的過程,而這就代表著它有著在未來能被改變的可能。

一窺腦中的小劇場:情緒啊,你想說些什麼?

情緒是我們與生俱來的天賦,也為我們帶來重要的感受。生命中那些最重要、最有意義的時刻,絕對少不了情緒參與其中。

好好「說再見」

我們都希望投入一段關係,無論是家人、伴侶、朋友,在關係中感到被愛、被支持以及被重視。但卻很少人告訴我們,當一段關係結束時,應該要怎麼說再見?

© Copyright - 依懷心理諮商所
- design by Morcept
預約諮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