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不夠善良的我們」談關係中「選擇的自由」
諮商心理師/林世媛
你也在追最近的熱門台劇「不夠善良的我們」嗎?
劇中哪個角色最能引起你的共鳴呢?
今天,想淺淺談談婚姻中的簡慶芬和何瑞之。
坦白說,他們的關係比起許多人可能已經平靜許多:
婆婆雖然不好相處,但至少慶芬還算是有辦法應對;
先生瑞之工作忙碌之餘,仍盡力陪伴孩子、保有一些家庭時光;
慶芬雖不時想東想西,但大部分時間和先生還能分工合作,試著討論生活帶來的一個個挑戰。
可是,觀眾們很清楚可以從慶芬的自白和瑞之的神情感覺到,他們的生活過得並不幸福,而且奇怪的是,似乎他們內心各自都有一部分沒想和對方分享,總是自己沉吟體會著,再想辦法消化解決或隱藏。
每當他們對話,兩人都帶著內心不敢輕易說出的感受和假設來解讀對方,因此常常感到話不投機,不想繼續談下去。
慶芬每次的試探和抱怨下面,沒說出口的潛台詞是:「你的心中有我嗎?這麼多年來,你欣賞我喜歡我嗎?」
瑞之的無奈回應:「你最近很想找架吵是不是?」、 「你真的很愛沒事找事欸!」沒說出口的心聲是:「我感覺好累、好茫然。明明已經很盡力了,為什麼還是開心不起來、身旁的你也滿懷抱怨?是不是我當年做錯了選擇?」
兩人都想好好並肩同行,卻又在交流時產生摩擦,召喚出最討厭的彼此,也難怪他們覺得對方不懂自己:也覺得「溝通個事情,為何總是這麼難?」
於是,為了避免衝突、為了節省力氣,
算了,我們就井水不犯河水,相敬如冰,維持表面的平靜和分工就好吧。
在觀眾回應中,很多人留言:
「這些互動真的太真實了!」
「婚姻生活真的有好多無奈,看了好難受!」
可見這樣的關係引起許多人的共鳴,
也暗示著,很多人認為婚姻生活的真實情況常常就像劇中的關係這樣。
這其實埋藏著一個隱憂。
它在傳達著:婚內經歷失戀,是普遍的,
於是好多人開始相信,要把力氣用回照顧自己、愛自己、為自己打算上面,
因為關係的改變是不怎麼值得期待的。
相信大家也不陌生,很多開始在關係中感到不對勁的人,
好不容易鼓起勇氣跟身旁的親友吐苦水時,往往得到以下的回應:
「老夫老妻就是這樣啦,絢爛歸於平淡。」同事說。
「老公/老婆就是這樣的生物,真的超煩的。」閨蜜/兄弟說。
「不要想那麼多啦,我和你爸還不是這樣過了一輩子。不然怎麼辦?」老媽說。
真的只能「將就忍耐,直到太糟糕了,大不了離婚」嗎?
如果做不做選擇,最後只有一種結局,那麼一個人就不是真正擁有選擇的自由。
在慶芬和瑞之的關係之初,慶芬選擇了主動出擊爭取關係;
瑞之在被Rebecca提出分手後,懷抱著難過,也選擇了與慶芬共組家庭。
他們都做出了自己的選擇。
如今,他們依然擁有選擇的自由—
前提是,能夠先看到自己在現階段的關係中,有哪些選擇。
可以選擇就這樣過下去,直到迎來漸行漸遠最終分開的結局;
也可以選擇為現在有溝沒有通的關係尋找資源,
好好地試試關係有沒有更親密的可能。
◎
是的,婚姻關係是不容易的。
當兩人的夢想不同調時怎麼辦?
當兩人的遺憾與彼此有關時,怎麼辦?
當兩人似乎不能滿足於有對方存在的生活現況時,怎麼辦?
這些都是婚姻中非常真實且普遍的歧異。
美國的伴侶關係專家John Gottman在他的長期研究中發現,婚姻中69%的問題都是不能解決的!也因此,慶芬和瑞之面對長輩的照顧議題、面對丈夫心中的遺憾,關鍵其實不是要去「找到解決方法」,而是先在溝通問題時,專注於了解彼此訴求背後的心情、夢想和期待,這才能夠避開表面的歧異,抵達彼此共同的人性,進而可能持續對話,逐漸尋求共識,在不完美的諸多選擇中,為彼此關係做出負責任的「暫時最佳解」。
這時,雙方都將清楚,自己為何而做出這樣的選擇;
因為考慮清楚了,也就多一點機會,縱有難兩全的遺憾,但不致後悔。
後續還會有什麼樣的發展呢?讓我們一起看下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