討論親職問題前你需要甚麼?
諮商心理師/陳之懷
大學期間參加服務性社團,週五晚上常常是社課的時間,所謂社課,就是社團成員聚在一起上課,你問服務性社團上甚麼課?當然很多啦,像是教案設計、教育理念、團康活動設計……好啦好啦,我承認沒有那麼認真,很多時候都是種社交聯誼性質,但也會有認真玩的時候,我們會花一些時間做體驗教育,體驗教育就是一種建立團隊關係,增加自我了解,拓展自我認識的活動。為什麼要做這些,前面的學長姐傳承下來,活動設計若是少了有默契的團隊,或是缺少自我了解的成員,再好的教案也是有可能無法成功。
進入職場之後,公司也會有員工訓練,訓練的不會是個別的專業領域,而是會著重在分析自己的特質,再針對自己的特質再做其他的學習。因為企業管理階層知道,沒有完美的員工,但有將員工放在適當位子的老闆。
在晤談室裡,常常面對個案會問:為什麼我不夠勇敢、為什麼我做不到…?人們往往對自己有某些期望,無法達到時就會累積挫折感,常常對自己不滿意,但這樣對自己的期待真的適合自己嗎?我們真的了解自己嗎?
在帶親職團體活動時,參加的父母總是希望趕緊進入解決問題的環節,來解決小孩的問題,也常提出疑問:我今天是來解決教養的問題,為什麼一直要我了解我自己?探索自己會對我遇到的教養困境有幫助嗎?
在親職教養訓練中,最需要讓爸爸媽媽來了解自己、了解彼此,進而可以組成一個更好的團隊,在了解自己的喜怒哀樂背後,隱藏著自己不自知的缺乏或期待,這些隱而未現的因素,都實實在在左右著我們。在社團活動或者企業經營中,都越來越知道了解自己、了解彼此,可以讓事半功倍。在親職教養中,父母是不是也能開始體會一下其中的奧秘。
更何況人是隨著年紀、角色的變化在自己內心狀態和需求上也會有所轉變,像我在開始做媽媽之後就發現過去沒有那麼容易焦慮的我,開始會想很多,這樣的轉變會影響我的生活、睡眠,以及我的夫妻關係,那時對整潔的需求也達到生命中的極致,這些轉變若不能自我覺察,或是和身邊的家人彼此了解,必定會造成許多的衝突。
此外,不同的角色對同一件事的感受也會有所不同,在親職教養中最常遇見的問題就是那種叫做「媽媽覺得你冷」衝突,身為大人很難再用孩子的角度思考和體會,卻忘了我們也曾經是孩子,也曾經叛逆過,若是能夠回想起自己過去當孩子的感受或需求,對解決親子關係的衝突上會有很大的幫助。
做了爸媽之後的你,是否了解自己有了甚麼變化,情緒上、感受上、生活上各個層面都有可能,覺察自己就像是在親職教養中的工具,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有了好的工具對於教養也就可能會有事半功倍的效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