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筋急轉彎
諮商心理師/林亭孜
最新上映的《腦筋急轉彎2》不知道大家看了嗎?若你不介意提到當中概念,或你已經看過電影,此篇文章不爆主要劇情雷,想和大家聊聊,有關每個人的情緒這回事。
在劇中,Riley、她的父母以及朋友們都有屬於自己的情緒樣態,而重要的是,每個人的主控角色都不同,例如Riley主要的情緒角色是我們都熟悉的樂樂,他的父母則是其他的情緒角色。
你有想過,為何如此?簡言關鍵在於,情緒是由生理反應與社會互動交織而來的反應。
例如每個人都有天性,那是在幼年時期、尚未有過多社交情境下,每個人自然而然所產生的反應,例如有的孩子在比較吵雜的環境還是能安在睡覺,或有的只要一醒就很敏感、要哄好久才能入眠。
另一部分則可能代表的是,當在成長過程中,個人面對某件事情、環境而有一個情緒反應時,身旁的人或環境給與怎樣的反饋,隨著其反應及環境的相互作用,在一次又一次的增強之下,最後人往往會習慣以某種情緒做回應。
然而,多數時候,我們都希望情緒的出現,代表的是當下我們感到快樂的,對吧?這時通常,就會在諮商過程中聽聞:「若是我不想要總是由這些讓我不舒服的情緒成為我的主要情緒角色,那我該怎麼做?」。
首先,通常事出必有因,就像在劇中情緒角色們所表達的:「我們只是想為了Riley著想」,代表著情緒是我們在面對人事時地物時,一個能讓我們更近一步去理解經驗、讓自己能有更好發展/自我保護的重要指標。
透過諮商我們會一同去了解「何以這個情緒能獲得那麼大的操作空間?」,情緒本身是中性的,但在過程中身為情緒載體的我們,也許在那之下有些很重要的價值觀念或人際經驗,藉由情緒反應而能好好地維護我們內在所盼望的,或是躲避掉我們不希望的。
再來,還記得前面說過,情緒是每個人的天性與後天社會互動所交織而來的經驗嗎?倒過來說,我們腦中究竟是什麼情緒獲得主導權,終究是一個累積而來的過程,而這就代表著它有著在未來能被改變的可能。
就像是一塊一塊積木層層堆疊成高塔,我們也會有機會把其一塊一塊拿下來,再重新拼成適合於現在的我們的樣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