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見孩子的情緒求救訊號:老師如何辨識憂鬱與自殺風險?

實習諮商心理師/蔡政霖

 

近年來,臨床研究或實務現場都發現憂鬱症的發病年齡正逐漸下降。

特別是在國中小校園中,愈來愈多孩子出現情緒低落、憂鬱症狀、甚至萌生自傷或自殺念頭的情況。

根據《少年報導者》與台灣兒童青少年精神醫學會合作之調查,多數醫師表示,近年來國中生前來就診的人數明顯增加;其中,被診斷為憂鬱症或焦慮症的比例成長迅速。

值得關注的是,憂鬱症在國小階段的身心症患者中占比已達 10%,到了高中階段,則超過半數。

另外,根據教育部《112年各級學校校園安全及災害事件分析報告》,112年度自殺自傷通報案件中,國小學生達1,583人次,國中學生更高達5,936人次。

若從歷年趨勢觀察,自2017至2022年間,國小自殺通報人數在短短六年間暴增超過十倍,令人相當憂心。

面對這樣的趨勢,學校如何在憾事發生之前,及早辨識並接住這些處於風險中的孩子,絕對是我們無法忽視的重要課題。

雖然憂鬱症、自傷與自殺念頭的議題無疑需要專業人員的介入與治療,但若一線教師能在日常的課堂與生活互動中,敏銳察覺孩子初期的情緒變化與警訊,並適時通報、串聯相關資源,那麼我們就有機會在危機發生之前,為孩子撐起一張有力的保護網。

這樣的早期介入與支持,不僅能協助孩子緩解情緒困擾,也可能成為影響其生命走向的關鍵轉捩點。

一、 辨識兒童青少年憂鬱

憂鬱,不只是情緒低落,更是一種對自己、對世界、對未來的全面負面觀點。

當孩子陷入憂鬱情緒時,內心經常同時經歷「無力感(powerlessness)」、「無助感(helplessness)」,以及「無望感(hopelessness)」,整體狀態彷彿被困住,看不見任何出口。

在實務上,兒童與青少年的憂鬱症狀與成人略有不同,常以不容易被辨識的方式出現,以下是教師可以特別留意的幾個重要指標:

1. 情緒症狀:
長期處於低落、悲傷、悶悶不樂或空虛的情緒中。特別提醒的是,兒童青少年的憂鬱情緒,可能不是表現出「難過」,而是透過憤怒或爆發性的情緒來呈現,例如突然暴怒、易怒、無法控制情緒起伏等。

2. 興趣缺乏:
對原本感興趣的事物(如打球、畫畫、社團活動)失去熱情,不再主動參與,或即使勉強參與,也常抱怨無聊,難以感受到快樂。

3. 社交退縮:
明顯減少與朋友的互動,即使是班上原本的社交核心人物,也可能在短時間內變得孤立或被動。

4. 食慾與睡眠改變:
出現吃得太少或太多、失眠或嗜睡的情形。教師可以從學生的午餐食量、精神狀態、上課時是否打瞌睡等觀察出端倪。

💬「由於整夜未眠而白天補眠,孩子可能遲到、缺課,甚至被誤認為只是懶散或不上進。」

5. 疲累或失去活力:
顯得毫無精神、動作遲緩、提不起勁,日常活動像是拖著身體走,對各種瑣事感到厭煩或無力。

6. 專注力與思考能力下降:
在課堂上容易走神、發呆,完成作業變得困難,學習動力明顯下降。

7. 負向自我觀點:
常常自我批評、覺得自己什麼都不好,否定自己曾經的努力與表現,遇到挫折時容易崩潰,對未來沒有希望,覺得自己「不值得被愛」。

8. 出現自殺想法:
這通常是憂鬱症中最需要高度警覺的訊號。孩子可能會說出「我很沒用」、「這樣活著有什麼意義」、「我消失大家應該比較輕鬆吧」等話語,這些都不應該被當作情緒性的發洩,而應視為重要的警訊。

筆者在校園進行心理衛生宣導時,常會運用以下這份簡易檢核表,作為學生進行自我覺察的工具,也幫助導師們在日常互動中更有方向地觀察與辨識。

● 想法:
□ 我是一個失敗者
□ 大家覺得我很笨
□ 沒有人喜歡我
□ 每件事情都沒有意義
□ 我不在這裡的話最好

● 情緒
□ 孤單
□ 傷心
□ 自責、罪惡感
□ 易怒
□ 缺乏希望
□ 想自殺

● 身體症狀
□ 頭痛
□ 昏昏欲睡
□ 失眠
□ 沒有胃口
□ 注意力難以集中

● 行為
□ 不想跟人待在一起
□ 不想做原本喜歡做的事
□ 活動力下降
□ 不想上學

(引自NHS Cognitive Behavioural Therapy (CBT) Skills Workbook,並參考國立東華大學諮商與臨床心理學系臨床組碩士班團隊之翻譯)

© Copyright - 依懷心理諮商所
- design by Morcept
預約諮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