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總是陷入無效的鬼打牆迴圈?
諮商心理師/曹國璽
事情不如期待時,
志杰的”提醒”的想法就自動的飄出來。
「你做的不夠…」
想著當初如果可以,多做一點,情況就會不一樣,
「到底為什麼會…」
想出很多答案,但是總沒有一個是滿意的答案,
「你不夠成熟、不夠深思熟慮」
嚴厲要求的自己,但還是一直對自己不滿意。
**
志杰學習煮義大利麵,照著包裝袋的說明” 水滾後,水煮8分鐘” 把麵煮好,同時,準備好醬汁,再把煮好的麵和醬汁再次煮沸。
生活中,
志杰對於自己有一定的看法,認為應該要有更好過生活的方式,
當挫折時,
自動”提醒自己”。
希望自己能夠更努力,
或是努力弄清楚為什麼,
「為什麼會…」
照著腦中的規則行事,如同照著義大利麵的說明書來煮麵。
只是,吃麵的是自己,自己才是決定麵好不好吃的人。
志杰發現照著說明書煮的麵,吃起來,義大利麵體太軟,
「為什麼我照著說明做,結果卻不好?」
「我要繼續照著說明做嗎?還是要調整?」
透過心理諮商,
志杰覺察自己受到腦中的規則主導過生活,
心理師鼓勵志杰問自己:
「面對腦中這些”提醒”的想法,
照著做,有得到自己所要的生活嗎?」
志杰發現如果真的聽進這些”提醒”,
並沒有讓自己的生活更好!
原來義大利麵包裝袋上煮麵作法說明是指麵在水中煮的時間,
未考慮到之後麵和醬汁煮沸時間。
他決定縮短煮麵時間,留些時間醬汁煮沸,
果然發現麵和醬汁結合的很好,麵也很彈牙!
同時,志杰決定當聽見這些提醒的想法時,
試著只是知道這些想法,不一定要照著做,
學習覺察腦中的想法對於行為的影響,
同時觀察照著腦中想法去做的結果是否符合期待,
若結果不符合期待,
自己可以決定要不要聽從腦中的想法。
就像煮義大利麵,
照著說明書煮,發現麵太軟,
自己可以決定要不要照著說明書煮麵。
麵好不好吃是決定要怎麼煮麵的依據,
行為結果決定採取什麼行為的依據,
而非只聽從腦中想法決定行為。
你是自己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