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持續紀錄找回對身心的掌握感
諮商心理師/劉宇庭
對自己多一點關注和覺察,是為身心健康負責的第一步。
今年年初的時候,因為忙碌跟壓力,我本來就有慢性疼痛的問題變得更嚴重,年假期間每天照三餐吃止痛藥,於是年假一結束便立刻到醫院報到。
當時疼痛頻繁嚴重的我,當然希望醫生可以快點開藥,但醫生嚴肅的告訴我,他不打算第一次就進行藥物治療,而是要求我必須紀錄一個月的疼痛狀況,下一次回診才會開藥治療。
直接開止痛藥給你當然很快,但引發疼痛的因素有很多,有時過度使用止痛藥也是原因之一,所以我需要你至少紀錄一個月,我們才能制定合適的治療計畫。
醫生這麼說。
離開醫院的我內心其實是焦慮和不安的,即使聽了醫生的說明也覺得有道理,但還是會不斷擔心這個月該怎麼過。
可是醫生的話語裡有些東西是打動我的,作為心理師我也明白,初次會談資訊不足就給出肯定的改善方向,是充滿風險的。某種程度上醫生的判斷跟我的工作習慣很像,所以我選擇總之先相信醫生再說。
那是很奇妙的一個月,以往我不曾認為自己對身心狀況疏忽覺察,但我確實不曾細想所謂的「常常疼痛」是多常?一個月有幾天?疼痛程度1-10平均是幾分?到什麼程度我會無法工作?這樣的日子又有多少天?
而這些問題在我一個月乖乖紀錄之下,答案自然而然的浮現。
下次回診時,醫生看著紀錄告訴我,所以目前平均一個月有幾天會發作,那我們這次治療就把目標訂在三個月內發作天數可以減少到三天以下。而要怎麼知道這次用藥有沒有效?就要看你的紀錄了。醫生這麼說。
我想起我在治療工作中,也會給案主這樣的練習,一週裡有多少時間情緒會嚴重干擾你的生活?1-10分的話是幾分?降到幾分我們至少能維持基本的生活秩序?相較於開始治療前,我們這個月的狀況有好一點嗎?
而醫生提醒我要是止痛藥吃下去半小時沒好就是太晚吃了,下次開始痛就早點吃,不要忍。就像是我會提醒案主,不要到情緒快爆炸才開始試著調節,要提早在情緒升溫的時候就開始,時機點很重要。
這些練習看似瑣碎,卻是當事人能主動一點一滴關注自己的身心狀況,並重新獲得掌控感與對自己負責任,很重要的基石。
這是我久違身為病人角度的發現與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