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有限」中創造意義
諮商心理師/蔡依華
曾聽過幾位令人敬佩的老師不約而同地說過:
「選擇當老師,是因為自己的有限,不論是年紀或是一個人能影響的範圍。
因此想透過當老師培養更多學生,將幫助給到更多需要的人。」
「有限」與「限制」對於過去的我而言,是帶有負面意思的詞語,表示著「沒有能力」或「能力不足」所以才會受限。
從這些老師們的言傳身教中,發覺這些被我歸類成「負面」的詞語,是因為某種程度上我並不願意面對自己的有限性,或者說任何一個人都需要面對的有限性。因此我在「限制」相關的詞語上都標記了「限制是不好的」、「受限表示自己需要改進」,並且努力學習、成長,來逃離這樣的生存焦慮。
一個人生活在這個世界上,發現自己能力的有限,其實再正常不過了!
從人類嬰兒脫離不了照顧者的開始,因個人能力有限而與人類社群產生連結。
在青壯年時期就算充滿了活力與全能感,也無法掩蓋掉每個人總有不會的事物或不擅長處理的關係,一直期待自己全能反而會帶來許多的焦慮。
面對「生命意義」這個問題,也是受時間、環境、老化及個人生命經驗的限制,在有限中想出的答案。
有別於過去逃離限制的回應方式,承認自己的有限後,慢慢可以正視及思考自己想要在有限中創造什麼。
對現階段的我來說,身體力行地實踐「當我活著的時候,想生活在一個什麼樣的環境中」就是我正在創造的意義。
而你呢?你的有限是甚麼?想在有限的時間裡創造什麼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