冒牌者效應:無法停止的自我懷疑
實習諮商心理師/劉嬑潔
在諮商歷程中,常會聽見:「我會成功只是運氣好而已」、「其實我打從心底就覺得自己會失敗」、「如果他們發現其實我很糟糕怎麼辦?」
—其實這些話都來自「冒牌者效應」。
即使有充足的外部證據可以證明自己的能力,像是:考試成績、別人的正向評價,但依然不敢相信那是自己,認為他人看見的是「冒牌者」的自己,而非真實的自我,時刻擔心自己會被「拆穿」,發現自己其實沒那麼好。
📍真正的恐懼是:害怕不完美被發現,無法接納真實的自己
即使獲得了成就,也無法完全享受,而是擔心「下一次還能做到嗎?」、「這次只是運氣好,下次就會失敗了。」這樣的想法讓我們陷入一種無止盡的焦慮迴圈,始終覺得自己不夠好,害怕別人看透真正的自己。
我們之所以如此努力地隱藏真實的自己,往往是因為過去的經驗—曾經試圖展現過自己最真實的一面,卻換來否定、拒絕,甚至批評。這樣的經驗讓我們內化了一種信念:「只有完美,才能被愛、被接納。」
於是,我們害怕如果讓別人看到自己的不足,自己會不再被需要、被丟下,甚至關係會因此破裂。
📍怎麼跟這樣的自己相處?
每個人都有不同的面向:一方面我們努力扮演成功、可靠的角色;另一方面,我們內在也有脆弱、需要被理解的部分。當我們意識到自己有「冒牌者效應」時,不需要急著排斥或消除它,因為它其實有其存在的意義——提醒我們關注那個在關係中不安的自己。
榮格曾說:「真正的自信,不是自我感覺良好,而是當我感覺不好時,我依然完整。」
冒牌者效應不是一個需要被「解決」或「消除」的問題,而是一個讓我們學習如何靠近那個還無法完全接納的自己。當我們願意與這個部分共處,慢慢地,我們將能在不完美中,依然感受到自己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