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為女兒,如何演繹出自己的靈魂

諮商心理師/徐念筠

五月,是向媽媽表達感謝與敬愛的節日。在溫馨歡慶氛圍的尾聲,今天想談談對於母親辛勞付出的謝意的背後,身為「女兒」這個角色,可能擁有的其他相對苦澀的心情。為什麼特別談女兒?其實在諮商中,母女關係是常見的議題,親子關係乍看無垢而美好,事實上同樣身為女性的母親與女兒,彼此的關係容易是矛盾且糾結的。

愛與恨的並存再自然不過,只是順應著社會眼光與期待,往往後者的心情無法好好言說,而是隱忍以及愧疚,愧於應該感謝、應該孝順,怎麼可以有怨懟和委屈。

從女兒的角度而言,似乎常見一種悄悄發生的傳承,來自母親的遺憾與期待:女兒追逐著母親的影子成為一位女性的過程,可能用盡大半輩子的時間努力回應來自母親的期待、盡力博取母親的肯認與笑容,直到某個深感耗盡的那一刻,才意識到自己可能永遠無法達到母親的標準。失去自己,或是影響了對於自我價值的感受。

「我不想要像她一樣,卻發現我其實跟她好像」、「原來我一直在追求她希望我成為的模樣,但這真的是我要的嗎?」就像嘗試解開一坨纏繞不清的毛球,當我們開始思考自己與母親的關係,需要讓自己慢下來,花一些時間好好梳理,什麼是自己的?什麼是母親的?把她的部分還給她,把自己的部分指認回來。

這個過程不代表無情切割或將母親推開,我們仍可保有敬佩母親的那些特質,並且與那些不想重演的部分試著拉出距離。當我們藉此試著釐清、描繪出自己真正想要的劇本,就可以繼續帶著母親的愛與祝福前進,演出自己想要的人生。

© Copyright - 依懷心理諮商所
- design by Morcept
預約諮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