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見孩子的情緒求救訊號:老師如何辨識憂鬱與自殺風險(二)?

實習諮商心理師/蔡政霖

 

研究顯示,約有四成的自殺者在事前曾釋出警訊(Pompili et al., 2016),而在罹患憂鬱症的個案中,透露警訊的比例更高達九成(Kim et al., 2022)。

這些警訊有時清晰可見,有時卻隱晦難察,令人難以捉摸。

在實務上,我們可以從四個面向來辨識自殺風險,簡稱「FACT」指標,涵蓋情緒、行動、語言、改變和惡兆層面。

● Feelings感覺與情緒層面

□ 過度的罪惡感和羞恥感
□ 痛恨自己、過度悲傷
□ 持續的焦慮與憤怒
□ 長期壓抑的情緒
□ 無望感
□ 絕望感

● Action/Events 行動或事件

□ 藥物或酒精的濫用
□ 談論或撰寫有關死亡或毀滅的情節
□ 焦慮不安、攻擊
□ 人際衝突
□ 生活中的重大變故

● Change 改變

□ 失去興趣
□ 退縮後突然情況好轉
□ 更退縮、厭倦、冷漠
□ 更喧鬧、多話、外向
□ 專注力與睡眠問題
□ 飲食習慣

● Threats 惡兆

□ 言語
□ 威脅
□ 異常計畫
□ 自我傷害
□ 自殺企圖

有些警訊與憂鬱症狀高度重疊,但也有一些特別需要高度警覺的惡兆,例如:

■ 言語徵兆:「流血要流多久才會死啊?」、「我真的不想再醒來了」

■ 威脅語句:「我很快就不會在這裡了」、「死了比較輕鬆」

■ 異常行為:無故向親友道別、安排身後事、將珍愛的物品送人,或是搜尋藥物、取得危險物品等

特別需要注意的是,青少年自殺的警訊在出現行動的前24小時內,往往會急劇變化(King et al., 2024)。

也就是說,即便孩子平常沒有明顯的自殺意念或自傷行為,有時也可能在短時間內做出危險決定。

事實上,有研究指出,高達30%的青少年自殺個案在事前並無任何已知的自傷史或表達過自殺意圖。(Rodway et al., 2020)

因此,提早辨識孩子情緒低落或憂鬱的變化,是預防的第一步。

💬 也請放心,談論「憂鬱」、「想不開」的念頭,不會讓孩子更想尋死。
相反地,對話本身可能就是救命的轉捩點。

對青少年而言,當他們能夠把痛苦說出來,並被大人以理解與接納的態度接住,就有機會在釋放情緒的同時,也建立起一個重要的社會支持系統。(Biddle et al., 2013; Blades et al., 2018; Dazzi et al., 2014)

© Copyright - 依懷心理諮商所
- design by Morcept
預約諮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