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為父母之前,先成為自己
諮商心理師/蔡依華
有些人成為父母前,或孩子出生後,擔心自己的成長經驗對孩子造成負面影響,因而走進了諮商室。
本來認為這趟旅程是學習如何當好一位父親或母親,卻發覺在成為父親或母親之前,需要先認識自己這個人──重視什麼、在意什麼、渴望成為一個什麼樣的人,才能回答延伸題:「這樣一個獨特的自己,這樣的性格、優勢與能力,在擔任父親或母親這個角色時,可以有什麼樣的發揮?」
教養問題的背後,藏有許多固有的信念,透過敘說與整理,有機會掙脫「擔心自己像父親或母親一樣……」或「我一定不要跟父親或母親一樣……」的焦慮,清楚地知道自己與父母的相同與不同後,就不會那麼容易陷入舊有的模式、檢討與自責。
當這些心理需求與矛盾,能夠被長大的自己看見並照顧,便不需要從孩子身上努力地彌補這種的匱乏感。
當一個人不再需要從孩子身上尋求自己當初未能獲得的部分,不論是關注、愛、照顧或是尊重等等,便不容易對孩子的反應有莫名其妙的失控情緒,或提供過猶不及的照顧,而能如實的回應當下自己或孩子的需求。
其實,成為父母之前,我們的功課是成為自己。